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最新推荐 > 正文
游山脚下神秘的 “介子推墓”
2018-03-30 09:32:00  来源:新华日报

  高淳“介子推墓石人”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寒食》诗。诗人写此诗,虽意在讽刺皇亲国戚,但也如实记录了唐代寒食节的民俗。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就今年来说,寒食节应是4月4日。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清明节的民俗已广为人知,但现代人对寒食节却较为陌生。

  寒食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晋国忠臣介子推有关。晋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列国时,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始终跟随他,并且在一次危难之时,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用火烤熟了,喂给饥饿的重耳吃。出人意料的是,重耳复国成功后,厚赏群臣,却唯独忘了对自己有割股之恩的介子推。

  后来,重耳想起此事,内心愧疚,派人去请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境内)隐居。晋文公率军去绵山找介子推,没有找到。有人给他出主意: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就会带着老母亲逃出来。晋文公接受了这个馊主意,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结果介子推没有来得及逃出,而是抱着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极为悲痛,放声大哭,他命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百姓不动烟火,不许做饭,只能吃冷的食物,以此纪念忠臣介子推。在北方,寒食节这一天,人们吃枣饼麦糕;在南方,人们吃青团和糯米。吃着这些冰冷的食物,寄托对介子推的哀思。

  和清明节相比,寒食节的民俗较少。江淮一带,寒食节要吃乌米饭,被称为“推饭”。民国学者潘宗鼎所著的《金陵岁时记》记载,南京人过寒食节,要提前准备“寒具”,预备好在这一天吃。“寒具”即油炸的馓子,一个个圆圈相连,呈扇面形状。馓子能存放较长时间,适宜冷食,且很美味,旧日南京有“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的谚语流传。

  有意思的是,在南京市高淳区游子山脚下,也有一处“介子推墓”,墓前有守墓的石人,旁边的村子里还有村民自称是介子推的后裔。更有论者认为,重耳所烧的绵山,其实就是高淳的游山。介子推逃奔高淳隐居,重耳前来烧山。介子推被烧死后,就埋在游山脚下。石人即介子推墓前守墓的翁仲。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这一传说早在元代就已经产生。

  春秋时,高淳地区属于吴国和楚国拉锯争夺的地区。从常理推断,介子推不可能跑到高淳游山隐居,晋文公也不可能跋涉千里,兴师动众来到高淳游山放火烧山。而且,先秦墓葬并没有使用石人的葬制。笔者认为,高淳游山所谓“介子推墓”,很可能是从山西迁移来到高淳的介子推后裔所建。

  高淳是圩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对外地移民颇有吸引力。宋代以来,高淳有过几次接收外来移民的高潮,其中就有来自山西的移民。仔细考察游山“介子推墓”石人,可见其风格古朴简洁,似为宋代遗物,因此似可推断:此墓为山西介子推后裔迁居高淳后所建的纪念性建筑,墓前石人亦是后人为了方便祭祀所设置的。

  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墓,虽然不是真的介子推墓,但寄托着后人对介子推追慕、怀念的深厚感情,是南京不多见的和寒食节相关的遗迹。漆桥的“介子推传说”也已被列为高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 非   编辑:王逸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