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图片 > 正文
马庄农民乐团何以能够这样红
2018-01-19 09:1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二〇〇七年,马庄农民乐团代表中国参加意大利第八届国际音乐节。

  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已经热闹得像过大年。一个多月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调研,马庄成为“网红”,一拨又一拨全国各地的参观团来这里学习。记者走进村委大院,文化礼堂里,农民乐团吹拉弹唱忙表演;手工作坊内,大姨大婶加班加点缝香包。大家伙笑道:如今咱马庄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热热闹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马庄人用了30年,走出一条“文化立村、文化强村”的新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庄文化”。

  放下锄头,庄稼汉吹起铜管乐

  马庄村史馆内,有一张照片定格在1988年夏天,几位村民在乘凉晚会上表演铜管乐,其中,一个小小少年格外显眼。

  一晃30年过去,当年13岁的少年孟国栋,已经成为全村的“领头人”。孟国栋对记者说,他头天晚上刚在央视录完节目《我有传家宝》。眼前这位马庄党委书记,可不是印象中土里土气的村干部,而是浑身“文艺范”,一开口更是字正腔圆,典型的“播音腔”。原来孟国栋天生一副好嗓子,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业。

  而孟国栋的艺术摇篮就是“纯农民”的马庄农民乐团!那年年初,村里拿出3万多元,买了长号、黑管等西洋乐器,成立了苏北第一个农民铜管乐团,乐团发起人是马庄村原书记孟庆喜。

  71岁的孟庆喜,前年退休了。老孟是典型的乡村能人,走路生风、自带气场,脑子活络、敢想敢干,干了不少别人想不到、干不了的事。当了30年村书记,老孟说起马庄,张口就来,能聊上一整天。当年之所以建乐团,老孟道出了两点缘由:一是摆脱贫穷,二是改变风气。

  1986年,孟庆喜担任马庄村书记,全村只有4台废旧拖拉机,村办砖厂设备也十分陈旧,欠了银行46万元,经济状况全镇排名倒数,村民们自嘲为“第三世界”。当时流行这么一首民谣:“弯弯屯河清悠悠,流去多少泪和愁;多少年来多少代,年复一年血汗流;落后面貌何时了,贫困岁月何时休。”

  穷怕了的孟庆喜,也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后来村里摘掉了“穷帽子”,又有了新问题——“有人一切向钱看,村级管理甚至面临停摆,打架闹事的多了,还有人赌博。”孟庆喜想,一味抓经济可不行,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于是成立了一个10多人的乐团。擅吹葫芦丝的孟庆喜很有信心,村里过去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村民们有“文艺基础”,那些西洋乐器,庄稼汉照样可以摆弄好。

  孙建,乐团最早一批成员之一。他领到一把小号,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可是想像吹唢呐那样吹,就是不成调。“这些乐器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光自己琢磨不行。”孙建说。村里于是请来徐州歌舞团10多位老师一对一教学,“文艺基础”起了作用,几个月后乐团就能上台了。

  1989年初,乐团参加铜山县春节团拜会,一曲《西班牙斗牛士》引起轰动,一下子家喻户晓,新华日报刊文《农民奏西乐,倾倒高校众讲师》。1997年,马庄农民乐团上了央视7套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的故事上了央视的“东方时空”!

  新一代团员王倩见到记者很兴奋,她和姐妹们表演的快板《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获得总书记点赞:“编得好,演得好。”她说,现在固定团员有20多人,全村能登台表演的村民200多人,全年演出不断。千万别以为都是“农家乐”,从民族经典到世界名曲,从崔健的摇滚到黄家驹的流行音乐,他们都能玩得转,还能演奏五重奏。前些年,广西艺术学院器乐系许林教授退休后慕名而来,发挥余热,免费为村民们上了一年多的“大师课”,乐团达到了专业水准。

  文化立村,一“吹”就是30年

  在当年注重经济的大环境下,马庄提出“文化立村”的理念,独树一帜。1989年,他们的演出大获成功,周边各村纷纷效仿,冒出30多支农民乐团,可是没过两年都没了下文,只有马庄农民乐团发展至今。

  “乐团要投入,人员要组织,短期难见效益,长期搞不容易。”孟庆喜说,建团之初就争议不断。“有领导在三级干部会议上,说我是个不务正业的干部。他说,‘你把地种好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把乡镇企业抓好,让老百姓有钱花就行了。你搞个农民乐团,是能吹出粮食还是能吹出票子?’”孟庆喜硬是扛着,他觉得,传播先进文化,不会错。

  于是,乐团一“吹”30年。在孟国栋看来,马庄能有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多年来的文化坚持。这里也有他自己和家人的坚持。“我是在农民乐团泡大的,后来考上中国音乐学院,就是不想放弃这条路。”孟国栋对乐团是真爱,他把大学同学赵艳芳从外省娶回家,她成了乐团的声乐指导和主唱,两口子一道登台表演,人们夸他俩是绝配:一个吹一个唱,整个一个“二人转”。

  今天回头看,马庄人的坚持有了回报,可在当年,这样的执着堪称难能可贵。特别是在本世纪初,贾汪这座煤城开始走上转型之路,陆续关闭了小煤矿,马庄的经济支柱一下子断了。“一天晚上,父亲打电话让我回趟家,说要谈乐团的事。”那时,孟国栋在江苏省梆子剧院工作。他回家后才知道,在经济压力下,乐团只剩六七个人,很多人甩下一句话走了:“解散吧!”

  “不仅不能散,而且要加强。”孟国栋一咬牙辞去剧院的工作,回到村里搞乐团。年轻人脑子活,他的思路是:一方面坚持公益演出,一方面创办演艺公司闯市场,“以文养文”。

  孟国栋开始为乐团连轴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排练演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有一次春节演出前,他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开着面包车拉设备,眼皮直打架,只好打开车窗,一路吹着冷风唱着歌,保持头脑清醒,装好设备后,他在舞台边刚一坐下就睡着了。

  因为拼命,乐团“活”了。近些年,马庄旁的采煤塌陷地改造成潘安湖湿地公园,贾汪打起了生态旅游牌,对文艺表演的需求更加旺盛,乐团不仅“活”了,而且生机勃发,团员每月收入3000多元不成问题。

  坚持,从来不是一朝一夕。最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谈乡村振兴时说:“乡风文明无法速成,要靠久久为功去养成。”马庄农民乐团坚持了30年,演出6000多场,获得各级各种表彰,精神文明的星星之火终于燎原。

  在马庄,农民乐团今年“30岁”;元宵灯会举办了31届,每年吸引周边三四万人参观;每周末办舞会,“跳”了25年。村里还优先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年累计投资8000余万元,建了多功能厅、民俗文化广场、阅览室等等。年近5旬的村民胡海玲很骄傲,“我们的文化水平没多高,可我们的文化氛围绝对浓,我们的文明素质绝对高。”

  乡风文明,创农民国际新形象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马庄正是用30年的文化坚守,留下了乡村的根与魂,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新形象。

  马庄农民乐团自从开办就有个“大”目标:“过江进京”——走向全国。没想到,这只是个“小”目标——2007年,他们竟能“漂洋过海”。2006年11月,村里接到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意大利东海岸华人华侨联谊总会,邀请乐团到意大利参加比赛。一个苏北农民乐团咋会引起遥远的意大利的关注?孟国栋和大伙儿一合计,觉得打电话的就是个“骗子”!

  可是很快意大利方面再次打来电话:意大利正在筹办第八届国际音乐节,第一次邀请中国乐队参加,于是向意大利华人组织咨询,选中了在国内小有名气的马庄农民乐团。

  “外国人都知道我们,还要去意大利,太激动了!”几乎每个团员都这么说。离比赛只有几个月, 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是代表“中国”,团员们竖了块“倒计时”的牌子,争分夺秒地训练。

  为了练体能,他们每天到村头广场跑步,还沿着村子练习行进演出。“大号有20多斤,鼓有30多斤,可是高兴啊,天天背着也不觉得累。”敲鼓的李红侠回忆说,她炒菜都想着谱子,拿着锅铲会不由自主地敲锅沿,进了被窝还要打会儿拍子,就怕自己拖后腿。

  意大利国际音乐节上,马庄农民乐团中西组合的手法大受欢迎,获得第二名。

  当时只有17岁的小号手徐孝说,在意大利佩斯凯拉市的街道上,他们沿街表演,好多市民围观。两位来自南京的中年人一直跟着他们,走了很远。“他们在当地做生意很多年,看到我们的旗帜上写着‘中国’和‘江苏’,觉得特别亲切,就停下汽车,跟着我们一路走一路唱。”当乐团演奏《欢乐颂》时,街上的当地人跟着放声歌唱,现场那个热烈欢腾,嘉年华一样。

  更让徐孝他们骄傲的是,在比赛的展示环节,意大利观众觉得没过瘾,要求中国队加演,结果,马庄农民乐团一口气用民族乐器加演了7个节目,而正赛节目才不过4个。

  马庄农民乐团还到奥地利、日本演出,与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国的艺术团体交流,成为增进友谊、促进了解的一面文化旗帜。

  1995年,著名作家乔迈到马庄访问,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双翼的神马》,发表在《人民文学》上。乔迈写道:“马庄村给我的深刻印象始终是这里的非凡处,即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变化。这是开放在这块土地上的最美的花朵,是最耀人眼目的最宝贵的美玉真金。”

  “活要活出个精气神。谁说农民只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也要文化生活。” 乐团副团长李红侠说。随着采访深入,记者发现,不独孟家父子,乐团的人个个能说会道。十多年前,李红侠从外乡嫁到马庄,她笑道:别的村子都羡慕我们,说马庄人心特别齐,活得特别有滋味。其实就是长年的文化活动,改变了村民的素养气质。

  乐团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老孟和小孟,如今分别是徐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和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村民中加入省市区音协的有25人。李红侠盘算着,乐团要扩编,要请专业老师来做培训,要加快新作品创作,开春后要进行全国名村巡演。

  马庄,用30年的坚持回应着曾经的质疑:我们可以“吹”出票子,更能“吹”出马庄的精神——一马当先的勇气,跃马扬鞭的速度,马不停蹄的毅力,马到成功的效率。马庄就像一匹骏马,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奔驰。

  本报记者 王 岩

来源:中国江苏网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