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图片 > 正文
互联网重构老年人的社会生活
2018-01-12 09:22:00  来源:新华日报

 

志愿者教老人使用微信。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18社会蓝皮书》关注了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在会使用微信的老年人当中,绝大多数人(98.5%)都会使用微信聊天,75.8%的老年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可以自己搜索。过去曾有人说,对于互联网而言,年轻人是原住民,中年人是移民,老年人是难民。如今,在“小区里卖西瓜的农民也使用二维码付款”的时代节拍里,互联网的普适性已经惠及老年群体。

  手机须臾难离,笑称想找个WIFI墓地

  懂得创造生活乐趣,老就不再是件让人畏惧的事。

  “薇笑”从出版系统退休后报了好几个培训班。通过微信群“黏合”,志同道合的好友们一起上摄影课、舞蹈课、模特课、书法课,放了学还继续讨论,谁要是知道什么好去处,群里一张罗说走就走。这种“共享”的学习氛围和群聊的愉悦感,让她的生活状态一如她的网名:“薇笑”。

  “我没觉得60多岁就是老年人。我们玩的很多东西,年轻人未必能玩得起来。”这段时间,“薇笑”正在朋友圈“斗图”,其实就是友人间摄影技术的切磋。规则相当有趣:被点名@到的人,应战后24小时内发图回应,每日一图,连续七日,随手抓题材,不许用存货。挑战对象每日不同;发布时须@对手。

  从被别人@后应战到自己发布挑战,在这个别出心裁的接力游戏中,“薇笑”将彩色的生活以黑白定格,照片背后透出的是对生活的热爱。2017年最后一天,“薇笑”将挑战令通过网络送到了远在加拿大的朋友手中。

  在互联网的节奏下,1992年生人已有步入中年的“焦虑感”,但对热爱生活又掌握数字技能的老人来说,现在就是他们最好的时光。

  采访中,一群鲜活的老年触网者纷至沓来:73岁常州杂文学会会长李寿生,在中国常州网论坛的博客“余姚后人”已拥有了近200万的访问量;82岁盐城老人王秀学会了网上理财,每天点开看收益;91岁刘镇吾和86岁夏金瑜夫妇,1952年结婚,至今已携手六十六载。除了仍会手牵手在南京街头过马路,微信号也是共用的。年轻时爱好看电影看演出的两人,现在动动手就把票预订好了。

  “前段时间,家里断网了,瞧把老爷子急的,自己下楼去找物业的人交涉了,平时他可是酱油瓶倒了都懒得扶的人。”在省级机关工作的田宁说起80多岁的老爷子哭笑不得,现在老人还会幽默地自嘲:“以后一定要给我找个带WIFI的墓地,不然阴间的人生太无趣了!”

  心灵鸡汤加养生文章,老年人触网生活新特点

  内心的孤独感,让老年群体成为网络社交最热烈的参与者。

  关心孩子,盼望孩子多跟他们聊天,希望自己对孩子还能有点用……老年人的这种内心需求转化成了朋友圈乐此不疲的心灵鸡汤和保健秘方,不曾想反成了年轻人的烦恼。

  “一点开全是‘最该温柔善待的,是自己的心’‘不是吓唬你,七点以后不要吃它了’这类的提醒。我妈睡眠不太好,有一次夜里一点,我和我老公的手机同时响了,一看果然是我妈……”电视台的编导郭女士谈到老人的上网生活有些无奈,不回复怕老人伤心,回复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另一种尴尬。

  不过后来郭女士终于明白为什么父母爱发这些不是段子的段子。上个月底,她刚看到妈妈转发了《请善待你家老公,看完好多老婆都哭了》,就发现爸爸应和似的转了一篇《老婆是恩人》的鸡汤文,原来他们是用别人的“鸡汤”开导自己的儿女呢!

  很多家族群里永远都有一个热烈发言、不怕冷场的长辈,就像年轻人追星,也不计较心仪的偶像有无回应,他们的网络表现有时甚至还有些喜感。物管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张金发老人熟练地点开朋友圈,在女儿吐槽他的微信下点了个赞,并留言:“有空也给爸爸点点赞。”

  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网络生活中,老年群体固化的社会行为模式正在慢慢被打破。

  马路边,拿着收音机边走边听的老人少了,戴着耳机,听智能手机里诸如蜻蜓、喜马拉雅音频APP的老人多了;晚上躺在床上,老人们不再只是百无聊赖地等着收看电视连续剧,拿着手机刷屏、发朋友圈、跟孙辈们视频聊天的老人多了,有的还打起了小游戏。

  小区群也迎来了老年活跃分子。哪里有乱堆的垃圾,哪里不方便出行,老人“咔嚓”一声就上传到群里,成为社区管理积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当然,还有他们捕捉山清水秀、花花草草的生活图景。

  老年人上网还有个特点就是不太爱装APP,他们更热衷于微信聊天、QQ上网、发发微博、看看新闻、与孙辈们视频见面。他们的审美和语言体系在互联网上还显得有些特别,热衷于用“早上好”的表情包打招呼,也喜欢通过转发告诉大家“我来了”。

  “数字鸿沟时代,更应该关心老人的网络生活。虽然现在他们使用网络的技能在不断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步入老年化社会以后,新媒体领域对老年人的需求关注依然比较薄弱。”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杰教授认为,一方面应尽快开发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APP应用,另一方面除了社区志愿者、老年大学的培训外,年轻人也应该帮助老人提高上网技巧,“如果他们的网络沟通技能跟我们一样娴熟,或许两代人在沟通质量上就能进一步提高。”

  网络社交,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形态

  但不管怎样,网络已经重构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

  南京北安门社区原先也有一位生活比较封闭的老人,在家里不是念叨“大龄青年”的儿子,就是数落回家晚了的老伴。2016年参加了社区开办的老年手机课堂后,这位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过去的社会关系被重新激活了,另一方面她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一家三口有了更多的话题,终于可以谈谈儿子婚事之外的趣事了。

  86岁的中国第一代女摄影家晓庄,子女不在身边,保姆也已60多岁,但互联网让她感受到了网络时代的幸福生活:出门滴滴打车,买东西只上天猫。腿脚不便的她,生活的半径扩大了。

  老夫老妻的相处也注入新活力。“老李学微信,比生孩子都费劲,一是提笔就忘字,二是字母不会拼。反复教他发红包,隔了一天又忘了!”网名“丽华也”的老人形容老伴学微信的种种窘境,但她笑称,学会微信的丈夫像变了个人,从不做饭的他天天主动做早饭。“微信里不是说了嘛,要想让老婆高兴就做饭,要想让儿女高兴就做牛,要想让自己高兴就做梦……”这是老伴学微信受到的启发和感悟。

  互联网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和社交圈,也让子女拥有了更多个人空间。

  “薇笑”和子女并不住在一起,她不可能像过去的父母那样当面教导孩子,但是她认为哪怕是跟成年的子女沟通也是必要的。“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都大,在教育孩子方面理念也跟我们不同。但是作为父母,我觉得还是要表明我们的态度,所以经常会在家庭群里做一些沟通交流,看到一些好文章也会推荐给他们。”

  70多岁的金坛老人李秀英不仅在“云课堂”学习太极拳,她关于未来的想法也很潮:“我的三个儿女都特别孝顺,但我现在也想开了,以后不靠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想去住智能养老社区,按几个键吃的就送来了,也有人上门帮我们洗澡……”

  过去,退休后的老人窝在家里,接受外界讯息的天线年久失修。有了这张看不见的网,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更强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老人的网络交流更多是在同龄人之间。对此,张杰教授表示,老人和子女代际的交流不可或缺,面对面的倾听和沟通不能因此被取代,“网络只是工具,让年轻人和老年人通过它实现更好的沟通,不能让网络成为老年人之间抱团取暖的孤岛!”

  本报记者 陈 洁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 洁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