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孙建华:高校网络舆情疏导与治理
——读宋香丽著作《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
2022-04-07 14:10:00  来源:理论之光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香丽副教授的专著《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主要聚焦于网络舆情,深入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建设性提出了如何营造高校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从总体上来说,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独特的视角。该书以网络舆情为切入点,阐述网络社会的崛起与网络舆情传播方式,揭示了网络舆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第一,作者从政治学视角,提出了在善治理念下进行网络舆情建设,俞可平认为善治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有效、稳定、严谨”,该书提出的网络舆情建设遵循的就是这种善治理念。第二,作者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有其独特的心理动因,并提出了消解其群体极化行为。

二、独到的研究方法。该著作采用多学科、多视角的分析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既引用大量的既有文献、数据,又采用自行设计、开展的问卷调查,体现了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并重的学术作风,增强了论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三、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来看,该书共分七章。该书对网络舆情以及传播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与厘定。该书基于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源,同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多维度剖析和系统化研究,并从大学生主体与网络舆论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和对策。

四、创新的论点。第一,作者认为,网络舆论对大学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推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恶性升级;网络舆情阻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第二,作者明确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道德边界与法律边界,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用法律的标准要求自己,而用道德的标准苛求他人,模糊了网络舆论表达的道德与法律边界,常常会引起道德恐慌。”基于此,该书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作者对网络舆情与高校治理的思考源于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需求度。一方面,该书基于网络时代背景,深化与丰富了对网络舆情与网络道德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推进该学科的前沿研究。另一方面,该书在网络舆情视域下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着重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对大学生道德失范及其培育困境等所进行的深度剖析与多维度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能够为确立网络舆论道德规范新秩序以及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作者: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