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陈朋:政治生态建设的三大基础性工程
2018-05-17 09:10:00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生态就是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的外在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良好政治生态的支撑作用。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亟须注重解决三个基础性问题。

  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权力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也是现代政治的关键词。权力一方面为政治生活所必须,另一方面也具有扩张性和自利性等内生特质。人类文明的历史向世人昭示这样一个道理: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不仅说明了腐败的本质在于权力的滥用,而且预设着系统性、塌方式的权力腐败必然污染甚至颠覆性地破坏政治生态。古今中外的诸多实践表明,什么时候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什么时候就会呈现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反之,政治生态就会受到严重污染。从这个角度讲,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修复政治环境,必须牢牢抓住权力监督与制约这个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都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所谓权力监督与制约,简而言之就是综合运用合理合法手段规范明确公共权力边界,进而促使其规范运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基本规范,又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内容范畴、方向目标、原则要求、方法途径等方面与时俱进,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当前破坏政治生态的权力腐败行为主要集中在干预微观经济运行和选人用人等方面。就干预微观经济运行而言,土地出让、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国企改制、企业微观经营等都是容易滋生权力腐败、败坏地区政治生态的领域。因此,要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亲清政商关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等层面下大力气,消除权力寻租的腐败空间;就干预选人用人而言,无数事实证明,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果选人用人导向不正,危害最大的就是破坏政治生态和消弭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因此,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把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从构建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入手,构建有效的制约监督制度体系。

  涵养良好政治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积淀,也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在文化的复杂谱系中,政治文化是重要一维,它表现为政治理念、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等层面。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对于政治生态建设来讲,政治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深深扎根于健康的政治文化之中。一是在文化内核上,要弘扬党性文化。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当前,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压舱石”硬起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紧起来。二是在重点要素上,紧扣廉洁文化。晏子曰:“廉者,政之本也。”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敬畏法律、敬畏纪律,自觉管住自己,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才能担起肩上的重任。”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彻底消除“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的生存土壤。三是在方式方法上,要坚持以上率下,党风带动社风。“人不率,则不从”。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摒弃家长制、等级制、官本位思想,特别是要革除特权思想和作风。实践证明,领导干部的榜样立起来了,好的生态自然就会加快形成。

  充分发挥制度效力。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重视制度建设既是一个成熟型政党的重要标识,也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治生态建设来讲,规范明确的制度是其重要支撑要素。一个缺乏制度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潜规则盛行、风气不正的社会,其政治生态也不可能好起来。为什么有些问题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持久有效的制度,以致树倒病根在、治标未治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强化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责任清晰、主体明确,制度管用、行之有效”。因此,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看,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是提升制度的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必须一手抓制定完善,一手抓贯彻执行。得不到执行的制度犹如“牛栏关猫”不起作用。提升制度执行效力,重点要抓住两点:一是提升制度认同。对于制度执行而言,制度认同既是前提也是关键。只有得到高度认同的制度才能得到真正有效执行。因此,在一项新制度出台之前要广泛听取民意,尽可能兼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最大多数人的诉求,获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认可;在新制度出台之后,则要形成一体化的宣传网络,提高其传播力和认同度,进而奠定制度执行的群众基础。二是提高违反制度的成本。“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只有让违反制度的人承担相应的后果,才能激发起人们主动遵守制度、维护制度的动力。因此,要健全法治,编织严密的制度笼子、明确违反制度的后果。特别是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进入新时代,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基础性工程。

  (作者:陈朋,系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朋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