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高校汇 > 江苏师范大学 > 重点项目 > 正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群体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2016-10-13 16:27:00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

  项目名称: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群体媒介素养提升研究 

  项目介绍: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当前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其核心是农民群体的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对象和主体,农民群体媒介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城镇化的质量,也决定其改变身份后对城镇生活的适应程度,关系到其融入城镇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未来事业的发展。城镇化需要以农民群体不断提升的媒介素养为支撑,农民群体媒介素养必须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在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强大的技术支撑,提升农民群体媒介素养的实现方式和最优路径,使之与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局紧密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跨越,是本项目的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理论上1.探讨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对城镇化的作用、价值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为实现城镇化目标提供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思路;2.对分层次提升农民媒介素养进行可行性论证,提供理论依据;3.为构建通畅便捷、运行有序、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城镇化的信息传播网提供学理支撑。 

  实践上,1.探索分类分层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的现实路径;2.提出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标准和评价农民媒介素养的量化指标;3.提出符合国情的媒介结构构想和相关政策,为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介入公共事务提供路径。 

  二、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过程长,农民、产业和土地向城镇转移的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因而研究农民媒介素养与城市化之间关系的成果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布赖恩·贝利在《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1980)一书中,强调要注重人的素质提升,防止农村人口只能迁移到城市外围聚落地带、产生空间扩散、阶级冲突以及次文化马赛克等问题;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1970)中讨论“劳动力素质与人均产值、与部门份额间的联系”,提出要避开“发展风险期”,防止跌入“拉美陷阱”;利维斯与汤姆森在《文化与环境》(1933)一书中讨论媒体对青年人的影响,希望通过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使人类免予心灵腐败及文化堕落”;雷蒙德·威廉姆斯在《歧视与流行文化》(1964)中主张引导公众积极利用媒体;鲁宾(1970)把媒介素养分为“能力、知识和理解”三个层面,强调要重视对人的信息判断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国外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公民素养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我国相关研究具有启示性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数亿农民需要市民化的挑战。依据《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8.4亿,每年会有12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由于中国城镇化起步晚,需要转移的农民数量庞大且千差万别,其经济基础薄弱和媒介素养较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顺利实现城镇化,学者们进行了研究。周景彤、张占斌等探讨了“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意义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进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城镇生活,导致出现“三无”(无工作,无土地,无保障)现象(2010);王希文、闫恩虎等对城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低水平的城镇化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消费环境的恶化和消费市场的萎缩(2013);倪鹏飞、王国刚等对城镇化路径做了探讨,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人的素质提高是关键(2013);党国英、陈江等对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进行了梳理,提出要“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解决好进城农民市民化问题;卜卫、张志安等系统考察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意义、内容和方法,认为媒介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公民对讯息的批判性选择和有效的利用”(1997);夏红辉、钟世潋等探讨了“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践途径和提升策略”,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传播者、公共服务机构和媒介融合平台对农民实施有效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李道荣、李德刚等讨论了我国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了“媒介权利意识与媒介参与能力、媒介公共理性与公共责任、媒介民主意识与民主生活方式、媒介思辨能力与媒介自主人格”等四大维度、八大目标。 

  国内相关研究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专家们注意到农民素养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但对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论述尚不清晰;对农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已经涉及,但对农民市民化的具体路径和陷阱规避讨论还不深入;对提升农民素养的问题做了探讨,但尚未形成提升我国农民媒介素养的完整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型,这些缺憾为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学术空间和逻辑起点。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任务 

  (一)研究思路 

  第一,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认真总结我国城镇化的历史经验教训,理清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责任,方法路径,参与主体,涉及对象,建设内容,确定新闻传播学发挥作用(主要是在提升农民媒介素养方面)的空间; 

  第二,分析城镇化对农民的影响,探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身份转变和职业转化的种种可能和制约因素,解析农民素养特别是媒介素养对农民适应城镇生活、开始全新创业的特殊价值; 

  第三,对农民结构做分层分析,对农民工、农村青少年及普通农民的文化水平、对城镇化的态度、媒介素养现状、媒介接触行为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第四,分析各级政府、大众传媒以及教育部门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责任,解析其思想引领、信息保障和案例示范的关键性价值,阐明其帮助农民降低转化成本的核心作用; 

  第五,探讨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方法路径,提出相关量化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第六,对现有传媒结构及效能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布局和建构现代传播体系的政策建议。 

  (二)主要任务 

  1)回答城镇化过程对农民的影响。主要是“四新”(新生存环境、新生活方式、新劳动模式、新交往方式)、“四个改变”(居住地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交往由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就业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日程决策由依靠干部、意见领袖转移到依靠大众传媒),媒介素养不可或缺。 

  2)探析市民化对农民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重点是要能够借助媒介获得生产生活技能,寻求市场空间和创业机会,形成符合城镇要求的行为规范,提升城镇精神,激发创造活力。 

  3)农民媒介素养的田野调查和样本分析。拟选若干样本进行田野调查和个案追踪调查,系统收集农民文化结构、信息来源和信息偏好、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城镇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媒介素养提升渠道等数据,作为研究基础。 

  4)媒介素养教育的层次和重点。媒介素养教育分三种类型三个层次进行,分别是农民工(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村青少年(未来城镇化主体),普通农民(随子女被动进城),重点是农民工。教育目标的三个层次为: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形成一定的信息收集、信息辨析和信息判断能力;拥有信息转化能力,能够利用信息从事生产生活、指导创业、独立参与市场循环。 

  5)农民市民化的量化指标和农民媒介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分农民工、农村青少年和普通农民提出市民化的量化指标,包括居住地;生活习惯;就业;市民意识。媒介素养指标体系包括:对媒介的信任感;接触媒介频次;利用媒介信息进行决策的概率;遇到困难通过媒介寻找答案的比例等。 

  6)在提升农民媒介素养中国家、地方政府、大众媒介、教育机关和农民自身的责任划分 

  国家和政府主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设施建设,提供基础培训,保护农民权益;媒体要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报道城镇化经验,普及城镇生活知识,提供媒介接触的机会;教育部门要做好文化知识、媒介素养、媒介技术培训等工作;农民自身要认识媒介价值,善于使用媒介信息,学会通过媒介决策。 

  7)农民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绩效评估与陷阱规避,特别是要防止农村荒漠化问题的发生 

  四、研究方法 

  本项目将采用文件检索、问卷调查、现场访谈、样本分析和逻辑证明等办法进行,确保研究价值。 

  文献检索:通过对学术期刊、藏书和网站的文献检索,对现有成果分类梳理,确定研究逻辑起点和框架。 

  问卷调查:分东中西部(四个省)发放问卷,从城镇化带给农民的影响、农民媒介素养情况、农民对城镇化的期待与态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全面获取系列基础数据,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分四类对象设计4份问卷: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已经在城镇生活的农民;政府官员;城市居民。 

  现场访谈:听取有关人员(按以上四类分别进行)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发挥传媒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样本分析:选择若干样本(已初步实现城镇化、正在实现过程中、即将起步)做深入解剖。 

  逻辑证明: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严谨求实,确保研究成果的深度、高度、信度和效度。 

  五、可能的创新、重点与难点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从学理上揭示农民媒介素养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为高质量城镇化提供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思路; 

  第二,明确区分国家、地方政府、媒体、教育部门和农民自身各自的责任,提出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方式方法和运行模式; 

  第三,建立相关指标体系,提出提升农民媒介素养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重点、难点 

  重点是农民媒介素养现状及其提升路径;难点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三)可能的疏漏之处 

  五个假设及实证研究可能容易出现疏漏: 

  1)农民是受城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其媒介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城镇化质量和自身生活,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媒介素养教育应分农民工、农村青少年和普通农民等三个类别、三个层次进行。 

  2)城镇化要求农民媒介素养从“了解和使用媒介;获取和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转向“利用媒介了解和熟悉城镇生活与规则、寻找就业门路、寻找市场空间和创业机会、建立新型社群关系、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上来。 

  3)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层要求是要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粗放的经营模式。 

  4)提高农民媒介素养需要国家、政府、媒介与教育的合力,更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努力。 

  5)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培育农民市民精神,指导农民融入城镇,媒介积极作为具有决定性意义。 

    

来源: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刘行芳   编辑:weiyiting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